72886必赢欢迎光临·首頁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72886必赢欢迎光临
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苏”写高质量 跨步新时代

2019-11-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在历史巨变中,一直努力追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百姓居住环境、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在这里,住房从“蜗居”到宜居,从曾经福利分房时代的“等、靠、要”到如今迈入住房商品化的新时期,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让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在这里,公共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服务功能与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江苏在人居环境、道路交通、供水、供气、综合管廊等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不断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这里,“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意境被真切体现,江苏各地加快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规划建设,真正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大大提高,公园绿地更加近民、便民、惠民。

在这里,乡村逐渐被唤醒,经过不懈努力,江苏村镇发展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综合效应,带动了居民增收致富和城乡资源要素有效流动,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力保障。

在这里,建筑业持续发力,江苏从建筑大省步入建筑强省,建筑队伍不断壮大,建造技术不断创新,建筑市场不断开拓,建筑产业不断升级,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转型之路。

 

【住房发展篇】

 

“广厦千万间 百姓俱欢颜”

 

    1985年,为应对下放人员返城住房问题,江苏省南京市建成了占地近70万平方米、可容纳3万人、7000户的“南湖新村”。1986年,常州、镇江入选全国城镇住房租金改革试点,标志着江苏拉开城镇非住宅公有房屋租金改革的序幕。

    短短30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8倍多,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4%以上,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2016年的全省“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各地群众对住房的满意度位列六项民生工程之首。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方针的指引下,江苏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率先在全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实行具有互助性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住房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为住房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环境和设施配套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新建住宅小区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住房品质进一步提升。商品住房的供给不断满足了老百姓的住房需求。2009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30平方米,为政府做好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托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棚户区改造结硕果,党和企业功不可没”,“我离不开这个团体,在这个小区我感到很自豪很幸福”……现如今的江苏,有越来越多的百姓正在感受着住房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08年,江苏提出构建“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了住房保障健全率七项指标,制定行动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明确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共有产权模式,因地制宜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享受新市民同等待遇”、“租售并举”、“阳光担保”等新模式,有效缓解低收入(含低保)、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改善了8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老百姓的较高评价,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基本实现住有所居基础上,江苏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七个更”的重要指示,努力探索宜居住区建设,对新建住房更加注重健全功能、提升品质,对既有住宅持续推进有机更新,改善住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努力化解老城区居民楼无电梯、住区缺管理、配套不齐备、环境不整洁等痛点难点问题,加大既有住区提质改造力度,同时,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构建租购并举住房市场新体制,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住房需求。

 

【城市面貌篇】

 

城市建设服务美好家园

 

    城市是见证巨变、参与巨变的载体,而“人性化”是衡量民生的标尺。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为百姓创造舒适宜人且富有活力的生活空间,是江苏一直以来的追求。

    悠悠70载,江苏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三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的城镇化率从12.4%提升到69.6%,城镇人口从800.8万人增长到5521.0万人。起初,全省城市建设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交通、供水排水、城市照明、污水处理、居民用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与服务基本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城市建设支撑城市生产生活的基础非常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苏贯彻经济建设为主的方针,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市政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12年,江苏城市道路人均拥有量、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方面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城市布局不断优化,通过撤县建市使城市数量增加到35个。全省城市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导向,倡导“城市家园”建设理念,稳步实施高质量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呈现提档升级,以人为本功能继续增强,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不断加强,城乡面貌日益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天然气、绿色交通、综合管廊、城市家具等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一涌现,并被不断推广普及。城市建设伴随着阔步向前的有力步伐,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美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如今的江苏,仍在持续推动人居环境升级,着力打造品质城市“升级版”,目前已显现出不俗成效,该省共有扬州、张家港、南京、昆山、徐州5座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数量达到15个。

 

【园林绿化篇】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基底,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江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南名园之典雅、花卉盆景之精巧,已成为祖国民族文化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之后,江苏风景园林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凋敝寥落的历史名园得以修复,屡遭破坏的风景名胜得到保护,园林绿地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秉承生态节约理念,坚持量质并举发展,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各地积极推动生态节约理念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应用乡土适生植物,实施资源循环利用,修复城市自然生态,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持续提升,惠民便民功能不断增强,园林园艺水平和园林绿地管养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8年,全省城市(县城)绿地面积总量3309.5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073.30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564.39平方公里、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为42.95%和39.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

    以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全面增量提质,城市风貌特色进一步彰显。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设区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有力推进,全省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均衡发展。截至20198月,全省拥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个、国家园林城市24个、国家园林县城10个、省级生态园林城市5个。

 

【乡村活力篇】

 

乡愁被唤醒在“希望的田野”

 

    江苏的乡村,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闲适,也有“木欣欣以向荣”的蓬勃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江苏的宁镇山脉、宜溧山地等地就已经出现了原始聚落,并在此后的数千年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特质和聚落景观。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百废待兴”,伴随着一系列制度改革的落实,乡村发展“欣欣向荣”,农民收入“节节攀升”,镇村建设“日新月异”,江苏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从住房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特色塑造等方面入手,通过多种举措持续推进镇村建设发展,带动镇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改善、社会治理水平提高,推动乡村振兴。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江苏一直在路上。“十一五”以来,江苏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及其改善提升行动,全省累计整治18.9万个自然村,基本覆盖了城镇建成区以外所有自然村,建成了1000多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带动市县共同建成1万多个美丽宜居村庄,重塑了乡村吸引力,推动了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汇聚了新动能。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支持100多个省级重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目前全省已公布三批共13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其中首批省级试点村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江苏乡野大地上化为壮美现实。同时,为积极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带动作用,江苏省加强省级重点中心镇规划建设,近年来,共支持83个具有培育潜力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开展试点示范。

    此外,针对苏北地区农民住房质量普遍不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期盼相当迫切强烈的现实情况,201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计划三年完成30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显著提升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通过持续努力,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江苏村镇在精明收缩的基础上实现了巨大飞跃。一方面,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空间格局不断优化,2012~2018年,建制镇数量从823个下降到678个,行政村数量从14837个下降到14035个;另一方面,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年末,建成22个全国特色小城镇、30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2个国家美丽宜居小镇、29个国家美丽宜居村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建筑业改革篇】

 

铁军突起打造“江苏建造”品牌

 

    建筑产业迈向中高端、建筑业企业迈向高精尖、发展方式迈向现代化……这是近年来江苏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从1960年总量占全国建筑业产值比重的0.65%,到2018年占比13.1%,江苏的建筑业产业不断升级,从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的单一结构,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江苏建筑业经济总量不断跨越、结构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向建筑强省迈出坚实步伐。历经70年的砥砺前行,江苏建筑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江苏建筑业,积极投入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建设,抢抓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见证了新时代的伟大发展成就。

    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江苏建筑队伍不断壮大,从个体工匠到集体队伍,从建筑民兵到铁军劲旅,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江苏建筑队伍先后出省支援“大三线”、“小三线”和大庆、新疆、西藏等地建设,打响了江苏“建筑铁军”的行业品牌。同时,建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从肩挑背扛、一刀一锹的手工作业,到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广泛应用,从依靠经验“传、帮、带”,到大批工法、标准、发明专利的形成。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动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江苏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建筑市场不断开拓。从立足省内到支援边疆、出征特区、抢滩上海、演绎“京”彩,从布局华夏到扬帆海外、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了一条勇攀高峰、锐意进取的跨越发展之路。

    今天,江苏建筑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到实处,扎实推动建筑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呈现出结构优化、领域拓宽、创新提升的良好态势。2007年以来,江苏省建筑业产值总量、结算收入、增加值、税收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12年位列全国第一,截至2018年年底,江苏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4053.9亿元,从业人数834.09万人,特级资质企业数量占全国第一。